在开始阅读之前恒汇证券,不妨先点一下“关注”。这样既便于你参与讨论与分享,也能让你在后续更新里第一时间看到相关内容。感谢你的支持与耐心阅读。
前言
1945年,德军在各条战线上全面崩溃,二战的大势已无法逆转。苏联红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推进,战线一路逼近柏林城下。面对注定的失败,希特勒的复兴幻想彻底破灭。在与情人仓促登记成婚仅两天后,他因绝望而走向自我了断。许多人会问:除自杀之外,希特勒是否还有别的选择?当时德国的残余兵力是否真的已毫无回天之力?
展开剩余90%德国纳粹发动战争
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德国作为战败国签署了《凡尔赛条约》。条约不仅割走了约13.5%的领土,也使得12.5%的人口脱离德国版图。为堵死德国的翻身之路,条约严令其不得恢复义务兵役制,同时海外殖民地被悉数移交给战胜国。更为沉重的,是高达1320亿马克的巨额赔款。沉重的赔偿和严苛的限制让德国经济雪上加霜,通货膨胀如野火般蔓延,社会民生每况愈下,普通百姓陷入饥饿与失业的泥沼。
经济持续下行,政治势力四起。德意志社会主义工人党在此背景下崛起——后来人们简称其为纳粹党,其核心人物正是阿道夫·希特勒。1929年华尔街股灾席卷全球,原已脆弱的德国经济再遭重击,社会矛盾愈加尖锐。失业激增、政府内斗、社会秩序混乱,黑暗与无助笼罩着整个国家。希特勒抓住时机,猛烈抨击政府无能,煽动大众情绪,诱导民众将愤怒与不甘汇向民族仇怨与对外敌视。
1933年,希特勒当选总理;次年,他完成了对权力的全面掌控。为凝聚人心,他高喊要让每个德国家庭的餐桌上都能摆上牛奶和面包。饱受贫困折磨的德国人对这类“看得见”的承诺格外买账,极权主义的号召力随之扩大。希特勒仿效罗斯福新政,推行大规模公共工程和经济改革,短期内的确改善了就业与产出,于是民众对他的信任急速攀升。一方面,德国社会普遍痛恨《凡尔赛条约》和英法等国;另一方面,又感念希特勒使国计民生稍见起色。两股情绪交织,迅速酿成了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恒汇证券,为德国的对外扩张埋下伏笔。
1938年起,德国公开撕毁《凡尔赛条约》的束缚,与英法决裂;次年闪击波兰。为求速战速决,德军提前在两处突破口隐蔽集结,投入约150万人和大量装甲、坦克、航空兵力。1939年9月1日,摩步、轻装甲与装甲师为先导,迅速切入波兰西部平原。德军行军神速,波兰未能及时调整战术部署,80万人的防线在短期内节节崩解。先遣部队撕开缺口后纵横穿插,彻底打乱波军节奏;德国轰炸机紧随其后,按既定坐标猛袭营地、交通枢纽、军火库与机场,烟火与尘浪翻涌而上。德军日推进可达五六十公里,波兰政府无力回天,只得宣告投降。初战告捷,德国社会被长期压抑的情绪骤然宣泄,对战争与对“元首”的狂热迅速升温,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在酝酿之中。
苏德战争
英法对德军战力已心生警惕,但一战的惨痛记忆令其迟疑参战,转而谋求“曲线制衡”——切断德国的铁矿石来源。德国钢铁命脉多源自瑞典,需经终年不冻的挪威纳尔维克港转运。若英方截断海上通道,德国工业立遭重创。希特勒闻讯即定两策并行:入侵挪威、以外交手段控制丹麦机场。他坚持“两个方案同时推进”,务求一网打尽。
丹麦与德国接壤,军力薄弱。德军千人自哥本哈根登陆,短兵相接后占据上风。年迈的丹麦国王为避免国土遭狠烈报复,宣布投降。扫清丹麦,德军迅即北上。1940年4月9日,挪威警觉德第五战斗群逼近,果断开火阻击,虽未能彻底遏止德军推进,却为国王撤离赢得时间。在英法支援下,挪威国王辗转至英国,成立流亡政府,始终未对德国签字投降。两个月拉锯后,德国在挪威扶植傀儡政权,将纳尔维克港牢牢攫入掌中。
与此同时,德军又分兵突袭法比。法国虽为欧陆强国,却仍挡不住装甲洪流;英国伦敦亦遭密集空袭。只是希特勒在对英战略判断上出现偏差——空袭以伦敦城区为重点,未能有效摧毁关键军事与交通枢纽,使得英国保住了反攻与续战的筋骨。东望苏联,希特勒虽一度谋求缓和以免腹背受敌,但苏方并未接招,双方终成尖锐对立。
1941年6月22日恒汇证券,德国纠集三大集团军群、约550万人马,突然发动“巴巴罗萨”计划。战初的布列斯特要塞之战堪称缩影:22日凌晨,德军以密集轰炸瘫痪桥梁与要道,炮台、军营与粮库被烈焰吞没;此后几乎每隔四分钟便有十分钟的炮击。外廓堡垒沦为瓦砾,德军直逼核心区域,却发现中心堡垒仍固若金汤。闪击战的锐利一时难施,只得围点清剿、步步蚕食。23日白昼,德军凭火力优势数度突进,均被苏军殊死反扑击退。饥渴与伤病中,苏军组织突击队突围,多次血战之后仅寥寥数人闯出,却又被德军截杀。7月间,要塞终告失守,德军踏着尸山继续东进。
1941年9月30日,德军以193万人、1700辆坦克、11000门火炮直指莫斯科。首阶段歼击逾60万苏军,态势一度对德有利。莫斯科告急,苏军不得再退,唯有背水一战。10月9日,莫扎伊斯克防线集结机枪营、反坦克炮兵团与坦克旅,扼守京畿门户。恰逢秋雨成泥,坦克装甲难以展开,闪击战节奏被迫放缓。苏军军民同心,女性也纷纷投入筑防工事。10月中至11月,防线拼死缠斗,硬是为政府机关转移争取到宝贵时间。随后十万援军与数百坦克、上千火炮陆续抵达。十月革命纪念阅兵上,斯大林号召“即便流尽最后一滴血,也要保卫苏维埃的土地与村庄”。入冬大雪封野,德军不习严寒且补给线绷得过长,战力下滑,苏军迎来反击良机。
希特勒自杀
1941年11月底,德军攻势基本受阻;12月初德方报告仍自称“苏联无力大举反攻”,两日后希特勒却急令全线转入防御。战局瞬息翻转,苏军强势反扑,失地陆续收复。欧洲同盟国密切观望:一旦德军东线失利,西线英法可形成牵制,前后夹击将使希特勒的“千年帝国”梦碎。1942年4月,德军以约50万损失撤出莫斯科方向,此乃其二战以来最大败绩。虽苏军伤亡更巨,但战略意义深远——德军此后一路被追打,战火终反逼至德国本土。
1945年4月,苏军抵近柏林,对首都实施持续炮击。希特勒命统帅部撤离以保核心力量,但他本人仍固守柏林,以示“与城共存亡”。他下令凡属军人皆须参战,违令者即地法处决,并在尸体上悬写侮辱字样以儆效尤。4月26日,苏军上千架飞机再度临空,投下密集炸弹,地动山摇、烟柱冲天。尽管地面建筑多被夷为废墟,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尚能勉强运作,苏军不得不再行步兵突进,而德军凭借地形死守,令攻势推进艰难。希特勒一度以为第9军团和第12军团能回援,听闻两军均受牵制、弹尽粮绝、补给见底后,他沉默良久。尽管亲信再三劝其撤离以图再起,他最终仍拒绝离城。
4月30日,希特勒与新婚妻子厄娃·布劳恩服毒自尽,毒发前他又以手枪自轰。随即,部下依遗言火化遗体。自此,那个以战争祸及欧洲、令万千生灵涂炭的纳粹头目从历史舞台上消失。战后统计显示,德军阵亡约553万,重伤约600万,被俘者达1100万人之巨。柏林会战中,城内外合计约百万人投入防守;另有驻捷克斯洛伐克的约90万德军在后方,但终究无力回天。表面上看,兵力数字并不比初侵波兰时少,但决定战局的已不是“人数”,而是补给、士气、制空与战略态势的全面崩塌。
为何希特勒选择自尽?事实上他已别无他途。在柏林会战中,苏军陆上重围、空中制霸,德军粮弹匮尽,突围无望;两支意图驰援的军团被盟军牵制无法前行;而驻捷境内的90万德军也在更大规模的苏军面前土崩瓦解。苏军已熟练掌握对付闪击战的战法,英法亦在西线严阵以待。即便德军不惜一切,也难撕开层层包围。更要命的是士气——从早年的狂热自信,滑落到靠“怠战处死”才维系队形,说明其战斗意志已近枯竭。无论从军事、政治还是心理层面,他都已走到悬崖尽头。即使不自杀,也难逃被盟军处决或受审判的结局。
总结
作为二战中的极端权力操盘者,希特勒为实现个人与纳粹的野心,将欧洲拖入无尽劫难。好战者终将自噬:从战略资源被切断、战术优势被破解,到两线受敌、士气崩坏,他的败亡已成历史必然。自尽,只是注定结局的一种“更快”的打开方式。
参考资料:
《最后一位目击证人详述希特勒和情妇的自杀情景》——中国新闻网
《苏军攻破柏林后德国已签字投降,为何布拉格的德军仍在抵抗?》——凤凰网
《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》——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